我们在世界中心!-记台风烟花追击

烟花追击报告

7月,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广袤的西太平洋风起云涌,副热带高压以南的信风和来自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在一望无垠的暖池上相遇,碰撞,缠绵,形成了一条长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的对流云带,气象学称——季风槽,台风烟花,便是从这里启程的。

7月15日,激烈的梅雨带尚在我国江淮黄淮区域活跃,太平洋深处却有些云团按捺不住寂寞开始翩然起舞,在北纬20度,东经138度附近,一个结构良好,密实的云团引起了我们气象爱好者和超级计算机的注意——按照预测,它将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并有很大概率成为今年的第6号台风,烟花。

7月17日晚,这个云团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随即它被命名为台风烟花。此时超级计算机对台风烟花的预测仍然十分明确: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随后它将来到它“台生”的分岔路:登陆我国,或者转向北上。

图:台风烟花生命早期卫星合成影像

在台风西北2000余公里的一节高铁上,我和追风好友仙人球刚刚结束了自己在苏鲁之地为期3日的强对流追击之旅准备返沪,作为气象爱好者的显然也早早地注意到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台风,由于台风距离登陆尚有接近一周时间,而超级计算机以及不同国家的预报对于烟花的路径预报存在较大的分歧,尚无法决定去哪里,何时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台风将给我国东部沿海带来不小的威胁。

7月20日下午到傍晚,发展中的烟花尚在距离我国海岸线千余公里外的太平洋上方,可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雨以“隔山打牛”的方式震慑了华夏大地的所有人:郑州上空一小时之内狂泻201.6mm降水,打破我国建国以来大陆国家站小时雨量极值,这样前所未有的降水砸中一个特大城市,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城市停摆,交通铁路瘫痪,水电通讯全无。其惨烈程度可被称为当代“758暴雨”。在46年前的差不多这个时候,一个台风登陆台湾以后深入我国中原腹地,在副高南侧东风急流,西南季风,以及华北冷空气南下的共同背景下,这个台风在河南滞留三天,酿造了惨绝人寰的758特大暴雨,造成十几万人死亡和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如今在类似的大尺度天气系统配合下,相似的暴雨再一次出现在相近的地方,很明显:台风就是这次极端暴雨中的重要助推者——它将太平洋大量的水汽蒸腾,并如同水泵一般泵向我国大陆,在副高南侧东风急流的帮助下,巨量水汽在中原腹地汇聚,从而导致这次暴雨。

随着我国现在预报系统的先进,防灾时效变长,防灾手段变多且更加高效,在台风灾害方面,我国主要的防治重心已经从“风”转变为“雨“,历数近年来导致我国受灾严重的台风,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雨台风”:导致寿光水灾的台风温比亚,让浙江临海全城告急的台风利奇马,显然暴雨台风最大的,也是最大规模的杀手锏之一。这次的720郑州暴雨,又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台风暴雨,一定要防,而且要防到位,防的不漏任何一个死角!台风暴雨向来有“突如其来“”降水强度强“”难以预报“等特点,如何做好台风引发的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当前防灾减灾关注的重点。同样,身为气象爱好者,我们亲眼目睹了郑州暴雨以及之后的灾难,不断上涨的伤亡人数的数字牵动着每一个气象爱好者的心,在这次追风过程中,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仪器测到有用的数据,从而帮助我国在台风以及台风暴雨方面的预报做出建设和贡献,让”郑州“不再出现。

7月21日,经过接近三天的发展,强度稳中有升的烟花打开了一个松散的台风眼,并“龟爬”到了冲绳岛链以东南的太平洋洋面上——这里是太平洋著名暖流,黑潮的老窝。众所周知,台风的增强依赖于温暖的海洋,而比周围海域更加温暖湿润的黑潮,往往是很多台风理想中的增强地盘,这一点对于烟花也不例外: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测,它将在这里滞留两天,随后加速向西或者西北方向移动,逼近我国东部沿海。此时的台风烟花,早已不是那个千余公里之外,大家坐在电脑前可以笑侃发展渐显疲态的台风。在黑潮的帮助下,它的风眼和环流如吹气球一般疯狂地扩大,扩大,再扩大。巨量的太平洋水汽被蒸腾而起,乘着副高南侧的东风卷入烟花的环流中,抑或是被加速推向中原之地——前一天惨绝人寰的郑州720特大暴雨就是如此形成的。“无论烟花怎么走,对于我国华东沿海的影响不会小!”,经过下午的分析和探讨之后,我和仙人球决定前往追击烟花。

21日下午,台风烟花的真彩色卫星影像,已经靠近我国大陆

7月22日中午,经过妥善的准备,仙人球先前往我家准备出发,我早已整装待发:拍摄设备,无人机,充足的食物和水,充电箱。另外这次还带了一个新东西——能够持续记录数据的自制气象站,这是课余时间自己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搭建的一个简易测量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测量器能够获取10秒级别的温度、湿度、大气压、结露点数据,还有2秒级别的风速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便能还原台风登陆时候真实的环境。

“我们几乎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报,烟花将于7月24日早上到中午在我国浙江-江苏一带沿海登陆或者近距离擦过,登陆/擦过时强度在台风-强台风级,并且其后移速减慢,开始滞留。台风滞留,这意味着什么?我国最著名的,导致数十万人死亡的758暴雨便是由台风深入内陆并且滞留所致,滞留台风带来的降水量往往是极其惊人的甚至是毁灭性的,而根据7.22当天的超级计算机预报,烟花在华东近海或沿海滞留接近4天,最大降水量超过1100mm——这是郑州720过程暴雨雨量的两倍还多,如此巨量的降水倾倒下来势必会引起各种次生自然灾害发生,洪水,泥石流等等……但凡其一的场景被我们碰上,轻则被困,重则有生命之虞。这次追风计划,切忌谨慎谨慎再谨慎。

我们追风小队中的5名成员都是非常优秀的气象爱好者,本次出动了2辆追风车,一辆为设备车,一辆为导航车,葛航飞,徐超轶,吴振一 是导航车成员,葛航飞将驾驶导航车穿过风雨,他们将为仙人球和我的追击提供保障。而我们车则身负重任,要在狂风暴雨中部署仪器,测量数据,获得台风中心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将为中国气象爱好者账号和我的账号的科普传播提供数据支撑,也会用于台风研究;此外,我最大的任务是也要将我的电影摄影机送入台风核心区,拍摄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些镜头将用于策划许久的纪录片,我相信,有了这些画面,人们能够真正的“看到”台风,了解其如何产生破坏,如何影响人。

这些曾经发生过的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人们是容易遗忘的,如果我的镜头,能够让这些历史性时刻得以留存,让人们看到这些回忆,逐渐地影响身边人,虽然我们在整个人群中只是非常少数的群体,但是我们所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会是我们对社会很好的反馈和正面的效应。所以我想做的,是利用摄影艺术来展现严谨的气象预报、追踪过程——台风追击最适合不过了,真是极为富有艺术美感的行为了!

7月22日傍晚,我和仙人球先抵达浙江宁波镇海并入住。

图:事先开始调试仪器,进行方案测试

烟花距离陆地尚有800余公里,但是其外围环流已经触及到陆地,其规模可见一斑。天上的“跑马云”跑得飞快,满月时不时透过薄薄的云系映出月华,持续5级,阵风6级的清劲东北风拂面,已不能用微风徐徐来形容。仪器在这个风速下运行良好,但时不时一阵突然的急风仍将仪器掀翻在地,在获得宝贵的第一组数据的同时,我们也开始研究如何让风速计的抗风性和稳定性能有更大的提升。

7月23日中午,我和仙人球,与导航车的成员汇合,五人在经过仔细的商讨之后决定向南走前往象山半岛——超级计算机不久前刚刚在登陆地调整在象山半岛南端,我们挑选的位置有希望经过台风的风眼并测到最大风速。在一阵阵急雨中,我们向象山进发了。

到达象山已是下午的事,在办理入住手续和简单的休息过后,我们追风小队前往象山半岛的东海岸进行踩点和观测,追风小队来到了松兰山国家旅游景区沿岸,这是一座紧毗东海,开口向东的山,台风登陆时能保证风力不被沿岸岛屿和山脉削弱,从而有希望测到最大风速。在松兰山北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是华东著名台风——5612号台风温黛(Wanda)的纪念碑:1956年8月1日晚上,台风温黛以创纪录的强度迅猛登陆象山半岛并向西北行走深入内陆,其破坏力和登陆强度是华东台风之最,直到目前该记录仍未被打破,5612引发的狂风和风暴潮导致接近5000人遇难,鱼米富饶的象山半岛一夜之间被夷平。

“在5612台风的纪念碑之前,我和我们小组的成员那种兴奋,焦急等待台风的心情荡然全无”,我们都知道65年前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多少同胞倒下,有多少家庭被拆散,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很多人甚至被卷入大海从此杳无音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石碑面前,我们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人类从未也无法战胜大自然,但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至少在灾难来临之前,我们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够帮助人们躲避灾难,减少损失,挽救性命,而不是像65年前的那个夜晚一样,无数苍生在睡梦中葬身大海。

“如果我们的存在,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及时获得潜在的灾害信息,哪怕多挽救一个人,我觉得我们这个群体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八一大台风(编号5612)是登陆我国大陆的唯一巨型超强台风。论强度,它和威马逊、桑美等不相上下;但八一大台风的体型是威马逊和桑美的数倍,而且深入内陆,直到陕北才消散。

正因为此,八一大台风代表了我国登陆台风灾害的极限,八一大台风纪念碑,更是代表了我们和自然灾害搏斗的最勇敢举动、最崇高精神。正是这些举动和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历经沧桑,一直响当当的屹立于世界。

我们追击烟花,除了体验自然的澎湃、探究风云的精妙,更重要的是重拾这种精神,感喟台风的强大,以及美好生活的不易。我们感受到了。

在石碑旁边,追风小队也进行了各气象要素的测量,获得了这次追击旅途中第二组宝贵的数据序列——2秒级的高精度全风速数据,相比在镇海的夜晚,此时的象山,雨更急,风更大,一阵阵细密急促的阵雨在强劲海风的推动下打的所有人都睁不开眼,风速计上的数据甚至一度飙升至接近7级阵风,无一不说明着,台风烟花,真的来了!

回到宾馆已是深夜,云图上烟花的第一波显著的外围环流已经触碰到浙江东海岸以及各海岛。此时距离数值预报的登陆仅剩约1天时间,可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25号早上,当所有人都醒来时,惊诧地发现:超级计算机将登陆地向北调整了!在台风圈子里,登陆浙中北的台风一项被称为“走钢索台风”,其原因在于登陆这个位置的台风路径变化大,不稳定变量多,超级计算机的预报时效和准确性相对较低,因此路径调整在台风登陆前1天发生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在简单迅速的讨论过后,我们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舟山:超级计算机认为烟花最大可能在这里登陆,而一旦登上了舟山岛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与外界隔绝的风险,并有很大概率被困,这个决定下的颇为艰难,但所有人都想见识一下台风中心的模样,所有人也想获得最接近台风中心的一手高精度数据,7月25日上午,两辆车迎着风雨在空荡荡的舟山大桥上驶向舟山。

宾馆选在了舟山东港——这是舟山东面面朝大海的位置,台风靠近以及登陆时这里将吹起东-东北风,使得最大风圈能够在这里完全上岸,有助于我们测到最棒的数据。除此之外,这里海堤坚固,地势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不怕风暴潮倒灌或者洪水,即使发生了,也能保证自己有最基础的水电供应。

7月24日下午-傍晚,追风小队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海珠路来回踩点,企图找到最好最安全的观测和测量位置,台风离舟山已经近在咫尺了,即使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也明显的可以感受到风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强,停在空旷地方更是能感受到车身在强风下微微摇晃,迎风开门困难,我们来回在这条道路上的几个区域进行数据测量并拍摄了几段素材。夜幕降临,风力进一步增强,此时海边已经吹起了持续7-8级阵风9级的大风,人在这种风力下站立已经显得比较困难,海边的芦苇和蒿草被强风吹得几乎贴地,树木摇晃明显。所有人在这种风力下已经难以正常行走和站立,为了保证风速计不被狂风吹倒损坏,仙人球上前手握风速计保持稳定,身体重心下蹲,防止被风吹倒,小组成员之间已经很难交流因为风力实在太强,彼此都听不见对方。巨浪惊涛拍岸,潮水已经开始吞噬海堤,得赶快撤离!——24号晚上25号凌晨正值天文大潮,台风登陆叠加天文大潮会出现破记录的潮水,不夸张地说,身处的位置几小时后很可能是一片汪洋。大家在狂风暴雨中急忙离开海边。

舟山市区的夜晚也不平静,尽管不如海边的风速那样急猛,但是市区的风速也明显增大,行道树在阵风中摇晃剧烈,由于收到台风通知,多数店家都已关门,昔日熙熙攘攘的城区宛若空城。在简单的晚饭过后,小队成员回到宾馆休息,台风预计于7月25日早晨登陆,所以要做好凌晨起床的准备,这样才能测到台风眼墙附近最大的风速。

25日早上4点左右,咆哮的风声将大家吵醒,强风拍打在酒店的玻璃窗上发出低沉的怒吼——这种架势之前鲜有见到。大家在酒店吃了几个火腿肠,便匆匆上路,寻找空旷地方部署。凌晨4点的海珠路上,正值台风最大风圈上岸,汽车向北行驶,咆哮的风雨扑面而来,雨刮器开到最大也无济于事,车窗两边望去,之前加固过的行道树被齐刷刷地吹倒,我们来到一片相对空旷平坦的位置。一打开车门,狂风便瞬间将车门拽开,差点被”吸“出去,把追风者们弄的措手不及。

图:25日凌晨,台风登陆前,路上空无一人,已经有大量倒伏树木

于是,我和几位追风者艰难地下了车,此时正值台风西北眼墙上岸,2-3个人合力将风速计艰难抬出,固定在一个不挡风的位置,在三脚架的基座上压上了装满水的桶装水,我又将自己迎风蹲下,扎出马步,手握风速计以防被吹倒。路灯,电线杆,路牌被吹的剧烈摇晃,有几盏路灯甚至被吹的来回旋转并爆出火花,风速计测得持续9-10级阵风10-12级的强悍数据——这已经是追风小队们平生经历过最强的台风了,吴振一同学的眼镜还一度被吹到花坛里。密集的雨滴在狂风的加持下砸在身上宛若有针扎一般的痛感,在狂风暴雨中坚持不到5分钟,我们及时撤回车内,以防暴露在室外太久导致失温。4时40分左右,随着日出的到来,天空逐渐变亮,此时雨势减弱,但风势愈演愈烈,为了安全,小队成员集体撤回车内等待风势减小,此时的狂风不仅裹挟着雨点,还夹杂着各种细碎的泥沙,沙石,仅仅打开车窗几秒钟,狂风灌入车内,将内车窗喷了一层薄薄的沙子。

凌晨6时许,风势终于开始减弱,我们意识到要进入台风的风眼区域了,迅速将风速计和测站部署好,静待数据的录入与上传。

早晨8时许,天空开始变亮,风雨迅速减小,我们进入风眼了!烟花的龟速移动让我们拥有差不多8个小时时间在风眼里滞留,一些小组成员选择出去查看风毁:成片的行道树齐刷刷地躺在地上,路灯路牌悉数倒地,红绿灯被拧成麻花。在海堤上,巨浪仍然不时拍打着岸边,吓退了趁风眼雨势减小外出查看情况的市民,海堤上的石像被前一晚的巨浪拍碎在岸边:无法想象如果我们晚上滞留在这个地方会是怎样的场景。

在屏幕前静候多时的助理车成员们兴奋的喊着:有读数了!有读数了!——测站的大气压传感器,清晰的记录下了登陆地的气压变化过程。追风小队发现,气压已经不再降低,再次证明他们处于风眼中,他们在“世界中心”!气压计最低记录到969.5百帕的气压,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登陆值基本吻合。

虽然小队的简易测站没有气象局在各地部署的国家级气象站精准,但随携带的小型测站的观测频次,远高于国家级气象站的常规观测频次。小队成员相信,这套数据能够与国家站数据并用互补,填补互相的空缺。

图:风眼过境的高分辨率温度/气压数据

上午10时许,经过商量以后,两队人马再次出发,前往舟山主岛以东的另一个岛屿:朱家尖岛进行风毁的调查和各气象要素的测量,在通往朱家尖的路上,台风过后的惨状尽显无疑:树木被连根拔起,拦腰折断,红绿灯”妖娆“地躺在地上,铁皮木板横亘在马路上。朱家尖岛在舟山本岛以东,因此承受了比舟山本岛更大的风雨的袭击,再加上岛上的地形加持,这里的破坏尤为惨重。身为追风者,纵然在追击台风这种寻求刺激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和快乐,可每次看到这些破坏,总不禁反思自己在灾难来临时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度过天灾,重建家园。在朱家尖岛屿的半山腰上,我们得以远眺东海——此时正值退潮时间,岸上杂乱的礁石已经裸露出来,出乎意料地宁静,可能只有岛上的人才知道,昨天夜晚是多么狂暴的一夜。

风眼照片:

下午我们一路向南驱车,来到了浙江海洋大学,这是台风过后的另一个重灾区,学校的碑被吹翻在地,树木和垃圾桶歪七扭八地倒在地上,

此时已是下午5点前后,龟爬的烟花已经移动到了我们西北侧的杭州湾上空,风眼受到地形影响也在进一步缩小和模糊,“回南风要来了!”大家突然幡然醒悟过来,赶忙将车子开至海堤上,并快速部署好仪器,台风眼的边缘天空变幻莫测,没过多久强劲的东南风夹杂着阵雨从海面上扑来,并一点点增强,之前还在海堤上看海游玩的本地人纷纷开车离开。随着夜幕降临,雨势也进一步增强,站在海边已经看不清远处停靠在海边的船只,加上当晚的天文大潮,潮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在测量了大约1个小时并获得这次追风过程中最完整的气象要素序列以后,我们匆匆离开,回到舟山本岛进行休息和酒店入住。

26号中午,喜讯传来:舟山大桥恢复通车了!我们急忙收拾行李踏上回家的旅程,一路上,洪水,山洪,大片树木倒伏…..这些场景刺痛着我们的心,经历了这次追风,我想大家对台风都有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前年,我成功追击了台风利奇马、米娜,并拍摄了一系列它们过境的画面,和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他们的成功追击,都是准确把握时间和地点——也就是空间的结果。不仅如此,天象相关的摄影,都需要拍摄者对天气有非常清楚的把握,同时又有完备的拍摄策略和预案,在拿到预报资料之后立即作出决策,预先设置好拍摄的可能参数。前往拍摄地点,快速就位。

这之后我也跟我的好友仙人球聊,他说:“2005年台风麦莎重创了长三角地区,我的台风启蒙也是始于那个时候。2011年台风梅花是另一个转折点:台风梅花在当时的关注度和流量达到空前仅有的程度,虽然梅花最后”三弄“——没有登陆华东而是选择转向北上,但是就是自台风梅花以后,大众愿意去了解,认识台风,与台风有关的气象类新闻也在社会上更多有热度,我也就是自台风梅花时在网络上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本次参与追风的几位朋友,都是与我年龄相仿,高学历且”入坑”时间差不多的资深爱好者,年龄相仿保证了我们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去追寻台风,研究台风;高学历则是因为台风隶属于气象,而气象是一门对数理要求很高的学科;“入坑”时间差不多则能保证我们对台风有充足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

我之前也提到过普通人可能只会把台风当作一种刮风下雨的天气,而台风爱好者更多的是赋予台风以人类的神态与情感:它裹挟的风雨是有热带海洋气息,是温暖的;它的疾风骤雨则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它像人类一样会行走,会喘息;它在云图上初生,发展,增强,巅峰,减弱,消亡也符合我们人类的生命史。从浅层次的来说,追风是一种追寻刺激的方式,从深层次的来说,在每次追风中你能“零距离”地感受台风,实地追风,就如同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打交道一般,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台风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这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实地测量获得的数据,是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更有力地预报,预防台风,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化,近几年“近海爆发”的大台风层出不穷:威马逊,彩虹,莫兰蒂,天鸽……等等,这些台风或者路径诡异,或者强度难以捉摸,如何在在这些台风来临时做好预报,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气象爱好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较深刻的追风故事是我2019年8月份前往浙江台州追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利奇马固然风力很强,但是其最致命的杀伤武器是他的降水。在台州呆了仅仅1天半,利奇马就疯狂倒下超过300mm的降水,临海城区面雨量更是超过500mm,达到超百年一遇级别。

另外一方面就涉及到传媒和科普了。但背景是:有一些我们在气象上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大家可能不清楚。拿灾害来说。有些灾害,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同身受,只会通过媒体甚至只简省到一个纯粹的数字去认知,不会有更多的感觉。人们总是很难体验或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真正威力,和人们的认知是有很大关联的。用难听的话说,人们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等到亲临灾难的时候,可能直接就毁灭在自然的威力之中了。

这也解释了气象爱好者为什么要追风,为什么要探究和学习台风,乃至整个大气、气象科学。无论是他们的用数据追风,还是我的用镜头实地记录。都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防灾出一分力

而且追风的目的也不只是追风那么简单,第一:追风是为了让大众对台风有个正确的认识,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可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拿台风当社会热点来炒或者来赚流量,比较著名的论调有“魔都结界”“普陀观音”等等,也有很多人会把台风和龙卷风,雷暴大风,甚至沙尘暴混淆在一起。可以看到这其中对台风的态度要么就是“知识盲区”,要么就是”茶余饭后的乐子“,如何树立起大众对台风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是我们追风者在追风过程中必须向外界传达的,不轻视也不恐慌,积极做好万全准备,宁愿十防九空,不可不防,是防台必须要有的观念。第二:我们在台风登陆地附近测得的一手资料能够帮助我国的气象网络和防台建设出力,我国目前有2000多个国家站和4000多个自动站,但是在台风频发的华东,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地形,人口分布等因素,这里的站点往往面临:测站站点分布密度较小,测站质量略堪忧,测站不具备当地气候代表性这三个问题。此外我国的测站主要采用的是1分钟时间观测,而这对于那些很强的登陆台风来说这种观测时间间隔显然太大了(因为强的台风最强烈的风速和最低的气压往往持续十几分钟,稍纵即逝),我们的测站观测时间间隔是2秒级别的,是我国国家站和自动站观测频率的30倍,这种高精度的观测能够更准确,更精密地反映出台风在靠近陆地过程种的强度变化,而这种细微的强度变化容易被其他的普通观测设备所忽视,越精密的观测能够获得越准确详细的数据,越详细的数据填充到超级计算机和数值里以后能获得更好的模拟和预报,从而为我国的防台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5 2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8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Cyanide
Cyanide
编辑-Editor
回复给  风羽酱-sdk
2 年 前

test

XRQ
XRQ
编辑-Editor
回复给  风羽酱-sdk
2 年 前

重要讲话

Cyanide
Cyanide
编辑-Editor
2 年 前

重要讲话

波波
波波
编辑-Editor
2 年 前

风羽酱发表重要讲话

XRQ
XRQ
编辑-Editor
2 年 前

重要讲话

DrTeng
DrTeng
2 年 前

资瓷!

8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